📍馬祖北竿擺瞑
「擺暝(音ㄅㄟˇㄇㄢˋ)」是福州話,翻譯成白話就是「排夜」,指的是夜晚排放供品祭神酬神的儀式,這個習俗源自福州元宵燈節的,由於馬祖的先民多數來自福建長樂、連江一帶,也將此習俗祭典一起帶了過來,並一直延續到今時今日,是馬祖最重要的祭典,於2008年被登錄為連江縣民俗類文化資產。
擺暝文化在馬祖的四鄉五島全境都有,慶祝方式、時間,各鄉、各村略有不同,一般來說會從「上彩暝」(年初七到年初十)開始掛所謂的風燈,直到農曆正月十一至十五號之間的擺瞑,邀請四方眾神降臨共享祭品,最後以「送喜」、「食福」圓滿收局。對在地人來說,「擺暝」的這段時間才是馬祖人的過年,在異鄉的遊子都會在這段時間返鄉,參加一年一度的「北竿擺暝文化祭」。
前往文章
📍全國義民祭
在台灣的眾多信仰中,「義民爺信仰」絕對是台灣客家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信仰,相較於其他媽祖、玄天大帝、關公等飄洋過海的神明們,義民爺可說是土生土長的台灣神明,清朝乾隆年間台灣天地會首領林爽文起兵抗清,桃竹苗地區的客家人為了保護家園,自行組織義民軍抵抗林爽文部隊,待事件平息後,乾隆皇帝御賜「褒忠」匾額,客家仕紳們則在新竹新埔鎮的枋寮建了褒忠亭義民廟,並將200多位戰死的義民遺骸合葬。
義民爺代表了重情義、不畏艱難和團結,而這些正是客家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特質,經過近300年的沈澱,義民爺早已深植客家人心中,每年農曆七月中旬舉辦的「全國義民祭」,全省義民分廟會齊聚回娘家「枋寮義民廟 」,這不僅是台灣重要的民俗活動,更是不容錯過的客家盛典!
前往文章